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时政解读
十八大以来五大自治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6-08-23   信息来源:至尊全讯555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自治区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族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艺术瑰宝频频亮相于世界舞台。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草原边疆到壮乡瑶寨,五大自治区的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民众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内涵广泛的民生服务基本事项,不仅是一种饭后的精神需要,还体现为一种内生的文化需要;不仅是一种体味书香的精神享受,还是一种提升“饭碗”含金量的生产力。硬件从无到有,设施由旧变新,服务由少变多……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民族地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西藏,截至今年2月,已全面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区各地市、县已建成了1600余个文化广场。“十二五”时期,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免费开放活动4万余场、受益群众达到600余万人次;扶持发展了2400余支乡村业余文艺队,每年开展8400余场自娱性群众文艺活动,形成群众性、常态化品牌文化活动90余个。
      在新疆,南疆四地州4151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建成春雨工程、东风工程、农村电影放映、连环画(口袋书)进村入户等文化民生工程。民语广播、电视播出时间分别增加21%和32%;广播电视“户户通”投资15亿元,解决300万户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建成农家书屋9034个,覆盖了全区所有行政村,文化惠民的阳光照进了每个家庭。
      在宁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基本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无盲点、“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坚持群众活动常驻基层,通过政府“买单”形式让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让百姓免费观看宁夏优秀的文艺作品,让群众主动参与欢乐宁夏、清凉广场等群众文化活动,在宁夏可以说是“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形成了“人人皆演员,处处是舞台”的良好文化氛围。
      在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采取发放公益演出场次补贴、配备下乡演出流动舞台车、解决下乡交通工具等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作品走向基层,与观众见面。据统计,全区文艺院团每年下基层演出不少于7000场。从2014年起,自治区设立了全区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补助资金,每年投入166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乌兰牧骑下乡缺乏资金保障的困难。
      在广西,自治区打造了融体育活动、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创造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每个乡村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球场、一个综合活动室、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的文化惠农“五个一”模式不断拓展,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区成立了基层演出队、山歌队、舞狮队等各类业余文艺队2万多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法定节日并放假两天,节日期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山歌比赛、“非遗”展示、民俗展览等各种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成全区各地“市市有活动,县县有节目”的格局。

2.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自治区采取多种手段拯救文化“活化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适度利用,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在西藏,广泛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实现了县县有“非遗”名录的目标。同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抢救性、生产性和整体性保护,全力保护藏戏、格萨尔、民间歌舞等传统艺术,着力推动唐卡、藏香、藏纸等特色技艺的活态传承。传统藏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重获生机,民间藏戏队达到130余支。
      在新疆,依托20所内地知名艺术院校,为新疆定向就业培养和定向培训文化艺术人才;建成新疆木卡姆剧院、哈密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等一批等传承保护研究中心;通过《新疆文库》的编辑出版,加强珍贵、濒危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发挥文物实证作用,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今年是新疆的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年”,新疆专项制定了“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鼓励母语创作”《实施方案》。
      在宁夏,大型回族古籍巨著《回族典藏全书》已编纂完成,填补了我国历史上无系统整理回族汉文古籍的空白。宁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宁夏民众永远的文化记忆和乡愁纽带。
      在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在2012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数量,由“十一五”时期的50座,增加到目前的204座,免费开放后年接待观众达600万人次。命名设立了东乌珠穆沁旗等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蒙古族长调艺术,在全区选定了近百所民族学校,并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在部分高校开设了长调大专班,并与蒙古国建立了“非遗”保护协作机制。
      在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于上个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广西着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情感认同。

3.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自治区始终把文艺创作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把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了一批弘扬优秀传统、讴歌时代精神、体现本地区民族文化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近百部文艺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华表奖、梅花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在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区策划组织了10余台区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歌舞、话剧等重大剧目,创作推出了长篇小说《文成公主》、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大型民族歌舞《再唱山歌给党听》、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解放!解放!》、新编藏戏《金色家园》等4000余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新疆,为了引导文艺创作、推动文艺精品生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设立的新疆文艺最高奖“天山文艺奖”已成功举办5届。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主题文艺晚会《新疆礼赞》、大型图书《新疆辉煌60年》、在祖国怀抱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等,极大地推动了新疆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了新疆知名度、美誉度。
      在宁夏,立足于区域特色文化,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开掘和创新,已创排了舞剧《花儿》、秦腔《花儿声声》、京剧《萧关道》、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交响组曲《黄河金岸》史诗纪录片《西夏》等30余部弘扬中国精神、具有宁夏特色、艺术水准精湛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全国各类文艺大奖90余个。
      在内蒙古,全区各地相继推出了《北梁》等100多部彰显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优秀剧目;集中打造了《草原情·中国梦》等30多部主题晚会;《千古马颂》等优秀驻场剧目推动文艺演出与旅游市场的对接融合;《草原记忆》、《呼伦贝尔大雪原》等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国家各类演出比赛中频频获奖。《国家的孩子》等24个项目获得了2014年、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在广西,新编的历史桂剧《七步吟》、壮剧《天上恋曲》、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彩调剧《刘三姐》获得了全国性的荣誉。舞台艺术新作不断涌现,儿童剧《魔豆》获得2015年度中国儿童剧票房十强,入选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

4.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五大自治区也注重发挥其经济效应,让民族文化产业造福当地群众,助力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在西藏,唐卡保护传承活动品牌形成、传习基地日趋壮大,全区从事唐卡绘制的人数达到2000余人,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非遗”产业化推进顺利,研发和销售“非遗”产品的企业数量不断攀升,群众依托传统技艺脱贫致富实现由个体向群体的飞跃。
      在新疆,全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6个、国家动漫企业12家,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园区20个。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22亿元,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达5000万元。
      在宁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步入快速发展的时代轨道。现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7家,各类文化企业9887家,吸纳就业人员6.01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由“十一五”末的32.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7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8.4%。
      在内蒙古,文化产业政策日益完善,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3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拨付3亿元,到2015年达到5亿元,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项目。
      在广西,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通过市场运作带动了旅游、演出、艺术教育等行业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增收。全区培育了38个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靖西旧州绣球、临桂五通农民画、钦州坭兴陶、北海珍珠、凭祥红木等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5.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国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在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在国外掀起一阵阵民族文化热潮。
      在西藏,一方面借助“春雨工程”等交流平台,西藏加强与兄弟省市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每年开展与内地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近60项,文化艺术人才往来近3000人次,增进了西藏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举办展览、翻译作品、出版书籍,打造“中国西藏·扎西德勒”文化交流品牌,全面提升西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先后派出团(组)30余个,访问了美国、泰国和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藏文化对外影响力、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内蒙古,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外交外事活动,重点打造民族歌舞、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讲座、培训等项目,推出了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与马耳他、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悉尼等海外文化中心开展了大规模文化交流合作,举办了“内蒙古文化周”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国家“欢乐春节”“俄罗斯中国文化年”的活动,与俄罗斯、蒙古等开展了演出、培训、展览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广西,完成重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55个,通过承接国家重大建交演出活动、承办海外“欢乐春节”、开展“广西文化年”等活动,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广西”文化交流品牌。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节庆活动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广西文化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美誉度不断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1986-2016  BY 至尊全讯555050 - 至尊全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