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中国少数民族逐渐告别“溜索时代”
发布时间:2016-09-30   信息来源:至尊全讯555050   
      32岁的褚四华马上要“下岗”了,不过他却期盼已久。
      褚四华是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村民。十多年来,他靠着一对长近两百米、高几十米的溜索,跨过脚下汹涌的江水,在滑轮与钢绳的刺耳摩擦声中帮邻居把米、菜、自行车等运到村里,甚至带着村里刚出生的婴儿到对岸打针。
      “我是村里第一高手,能溜牛马,晚上也敢溜!”褚四华说。在他身后,怒江水滔滔南下,一对溜索跨江而过。
      对数百年来居住在怒江流域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少数民族来说,褚四华这个“高手”称号的背后却满是辛酸。
      村民在过溜索时掉到江中的大石头上摔断了腰、晚上过溜索绳子断了摔进江里……这些心酸往事,至今让48岁的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村民肯向页记忆犹新。他17岁时第一次过溜索,衣服就被绞进滑轮。
      “因溜索过载能力小、危险性高,人员财产损失难以统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施贵雄说,有一次一对母子过江,母亲到了江对岸,孩子却坠江淹死。
      怒江州山区面积逾98%,群山绵亘,江河奔腾,境内南北走向依次分布着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碧罗雪山、澜沧江、云岭,构成“四山夹三江”的高山峡谷地貌。少数民族民众一度需要靠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而行,过江只能靠简易溜索等工具。
      怒江州总人口约5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93.6%。这里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于一体,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4.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居云南首位。
      初期的篾溜索因简陋原始,十分不安全,常出现溜索脱落、绑绳滑断、溜梆滑破等险情,人畜坠江丧生时有发生。
      1954年怒江州成立时,境内无一条公路,仅有六百多公里的人马驿道。1957年,怒江上架设了第一根钢绳溜索后,篾溜索逐渐被替代。但直至2011年,三江上还有42对溜索。
      2011年底以前,拉马底村村医邓前堆接到求医电话,还经常要带着绳子、溜梆、药箱、手电筒等物品出发。他28年间无数次溜索过江行医的事迹被报道后,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实施怒江、澜沧江“溜索改桥”项目,其后更扩展至全国范围内,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其中,云南省的项目为181个。
      近年来,为让全国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突破交通不便的瓶颈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这座投资1500万元的桥梁是怒江“溜索改桥”的收尾工程,也是第一座横跨独龙江的箱型拱桥(2016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这是历史性的工程。”怒江公路局局长有福说,能参加“溜索改桥”工作让他自豪不已。几年前拉马底村连心桥、幸福桥通车典礼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他脑     海中:“鞭炮声声,歌舞阵阵,村民给宾客献上土酒……”
      对邓前堆来说,“溜索改桥”是一种值得欣慰的告别。如今,若要到西岸出诊,邓前堆只需背上药箱,骑上摩托车,从连心桥跨江而过,以前要走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半小时就到了。
      随着“溜索改桥”项目全部完工,溜索在怒江已基本“告退”,仅保留着几处用于旅游体验。这些最后的溜索,成为见证云南乃至整个中国西部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在福贡县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本迁村小组,16条横跨怒江的钢缆绳在夕阳下泛着银光,东岸的牌子上用中英文写着“一听、二整、三查、四注意”的口诀。溜索飞渡现已成为旅游体验项目,每位游客体验一次收费30元。“必须由我们护送着体验,”村民余付普说,“这是一种展示,游客能感受到曾经交通不便时的艰辛。”
      如今,辣子咪上下游不远处修了吊桥,村民请褚四华溜牛等情况几乎没了。辣子咪溜索得以保留,但主要用于展示和游客体验。
      “看来我这第一高手要 下岗 了!”褚四华望着江水说,“不过,有桥了我的孩子也能坐车过江,那不是更好吗?”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1986-2016  BY 至尊全讯555050 - 至尊全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