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至尊全讯大全
禄劝“双语法庭”:打造民族团结“暖心工程”
发布时间:2019-08-29   信息来源:春融微语   
      居住在禄劝县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直到今日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语言。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移动式”法庭在大山里存在着,负责这个“移动式”法庭的法官们,除了标准的普通话,还通晓当地村民的苗语和彝语。他们用巡回法庭的方式把法律送到群众家门口,用少数民族语言调解纠纷,切实维护好禄劝县的民族团结工作。
      1993年,从云南民族学院毕业的李光学成为禄劝县人民法院撒营盘法庭的书记员。从进入法庭的第一天开始,他和同事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一个传统,就是背着国徽深入到大山里巡回办案。
      禄劝县山高坡陡,金沙江、普渡河穿境而过。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前,一些村小组还存在不通公路的问题。特殊的地理条件,给法官外出办案带来了不少困难,汽车一出乡镇就派不上用场。
      “90年代,禄劝县的居民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太高,有些村民为了打官司,从村里走到公路边再坐车到撒营盘镇要一天时间,第二天下午开完庭他就回不去,直到第三天才能到家,所以设置巡回法庭到各村审案是必须的。”李光学说。
      那时的法官办案基本靠走,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是在各个村庄中工作。由于部分山区群众对法律认识不到位,出现不愿履行判决的情况。为增加巡回法庭的严肃性、庄重性,法官们决定每次出门都要背着国徽。
      “巡回法庭去哪开庭也有讲究,例如某个村离婚案件多,当这个村再出离婚案件时,我们就一定会去村里开庭,力争扩大这类案件的影响力。”李光学说,即便是再偏远的山区,只有有代表性、够典型,走上一整天也要去。
      到达当事人居住的村子后,一枚国徽、一条条幅,跟村里老乡们借来的两张桌子、几个板凳……一个露天法庭就这样形成了。在开庭的同时,还能让群众旁听,普及法律知识。
      十几年来,十几公斤的国徽,一直背在这些基层法庭法官的背上,与他们一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李光学回忆,有一次开庭忘了带国徽,结果当事人就不干了,坚持认为法官没有开庭,因为他们知道开庭是要有国徽的,是要有牌子的。这件事让李光学感到开心,因为他知道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了。
      随着禄劝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原先一些不通公路的村庄都修通了公路。如今法官们出门办案虽然不用再背国徽,但依旧要到各村庄开设巡回法庭。尽管时代在变,不变的依然是法官们深入村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双语审案获群众拥护
      禄劝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23万人,占总人口的32%,苗语和彝语是许多村民的“普通话”。
      “我到撒营盘法庭时,即便是汉族法官,平时也会说几句简单的彝语、苗语。审理案件时,汉族法官也会找会说汉语的少数民族朋友来充当翻译。”李光学说。
      他回忆,曾有两个刚毕业的外地法官来到撒营盘工作。他们到少数民族村庄去送传票时,用普通话与对方沟通。当年轻法官还没回到法庭,少数民族群众就来到法庭找到老法官说“村里来了两个骗子。”
      “有很多村民,长期以来都是说本民族语言,有的连汉族方言都说不好,你再用普通话和他说,交流起来就很困难,甚至会产生误会。你将法律术语转化为民族语言,他就很容易听懂,办案也就方便了。”李光学说。
      在他当书记员期间,就用彝语帮助审判员进行调解。结果,案件办理容易多了。1997年,他成为助理审判员审理离婚案时,由于当事双方都不会说汉语,他就主动用彝语审案,并翻译给书记员记录,正式开启了他双语审案的工作。
      因为李光学用彝语参与审判和调解工作,“来了一个会彝语的法官”很快就在周边农村传开了。加之他常年深入撒营盘周边的农村工作,白天开庭晚上就住在村组长家中,解答村民提出的疑问,很快就和村民打成一片。
      那时每到赶集日,总有村民到法庭找法官咨询法律问题,甚至两个村民因争摊位起了纠纷,不找工商所而是要到法庭找法官调解。
      “因为巡回法庭经常在农村开庭,我们吃住都在农村,大家相处很平等,所以和群众的关系好。”李光学回忆。
      后来,凡是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法官,也都会主动学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只要听到对方话里带有少数民族腔调,法官就主动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对方打招呼,对方听了觉得亲切,法庭的工作开展也会顺利。
      曾经有一个小山村,其中一家生的全是儿子,而另一家生的全部是女儿。生女儿的这家很嫉妒,就找个风水先生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风水先生“掐指一算”:他家祖坟埋得好。
      于是生女儿这家就悄悄把自己的祖坟也迁到对方祖坟旁。对方发现了,暴跳如雷。你敢挖我祖坟?那我就刨开你的祖坟。互相刨祖坟的两家人最后闹上法庭。
      山村的坟地,都是自己找个中意的地方埋葬,没有林权,没有产权。但家族墓地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在法律上没有判决的依据,但如果法院不处理,很可能要产生家族械斗。
      李光学对这起案件进行调解,生女儿一方把祖坟迁走,生儿子一方赔偿其经济损失,最终避免了一场家族械斗。

双语审判在禄劝法院已成常态
      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民族文化都是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蕴含着优秀民族文化。禄劝县法院在实践中发现,如果缺少对民风民俗的深入了解,即便判决公正,审判执行中同样可能会挫伤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影响民族团结与进步,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禄劝县法院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中开展审判执行工作时,会兼顾社会效果与民族习惯,尽量采取当事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审理。
      李光学说,做到一审判决或调解后能让双方认同,息事宁人才是真的结案了。
      目前,禄劝法院坚持开展双语服务。在立案部门配备足够的双语法官干警,让当事人用母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咨询关注的法律问题,采用双语积极稳妥推进诉前调解工作,3年来调解率保持在50%左右。
      在庭审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民族风俗习惯,运用双语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并用双语进行举证、质证、答辩、陈述、归纳争议焦点。在核对庭审笔录时,对不熟悉汉语的少数民族案件当事人,书记员还会提供司法服务。
      工作了26年,李光学用彝语帮群众调解纠纷已轻车熟路。他被省高院指定为彝汉双语审判教师,多次为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培训班学员授课。2002年李光学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他被县委评为“县委联系专家”,2018年又被县委授予“十佳政法干警”荣誉称号。
      为了做好法院工作,禄劝县法院新一代的“双语法官”也不想输给这位老前辈。用少数民族语言审理、调解案件在禄劝县法院已成为常态。
      2014年以来,禄劝县法院共新招录或调入少数民族干警6名,目前在编干警中有彝族、苗族、傈僳族等8个少数民族共30人,占在编干警总数的40.5%。在入额法官中,少数民族法官8名,占33.33%。
      为加强少数民族干警队伍的培养,禄劝县法院每年均选派少数民族干警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政策理论、双语、法律业务,少数民族干警法律理论素养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少数民族法官群体的形成。

“十大示范”推动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实施民族团结创建工程与少数民族“同步脱贫·共享小康”工程双融合双推进。大力推进“十大示范”活动,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实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目标。
      禄劝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定向招录、定向委培,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办学,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学院等高校建立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学生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教师、医生、法官等高素质人才。
      突出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每年定向招录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公务员,县、乡机关单位领导班子按规定比例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主要领导均来自主体少数民族。全县有少数民族处级、科级干部分别达到同级别干部的36.36%、37.33%;少数民族事业人员、技术人员分别达到25%、19.67%,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已成为禄劝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通过实施推进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夯实跨越发展基础。推进民族文化繁荣示范,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民族关系和谐示范,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教育振兴示范,提升各族群众素质。推进民族精神传承示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理论研究示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民族工作创新示范,探索共建共享新路。推进民生改善提升示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十大示范”推动创建工作,实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目标。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微博
COPYRIGHT © 1986-2016  BY 至尊全讯555050 - 至尊全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20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33号